42024年12月23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才讓卓瑪榜上有名,。
才讓卓瑪在搟氈上做裝飾,。受訪者供圖
今年63歲的才讓卓瑪是河南縣優(yōu)干寧鎮(zhèn)荷日恒村村民,,自幼對祖輩們傳下來的搟氈技藝耳濡目染,。才讓卓瑪14歲時就開始學習和掌握蒙古族搟氈技藝,。
蒙古族搟氈技藝為傳統(tǒng)技藝,,以羊毛、牛毛為主要原材料,。整個制氈工序較復雜,,有彈毛、鋪毛,、噴水,、捆氈,、卷氈、洗氈,、整形,、曬氈共8道工序。制氈過程中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在母親耐心的教導下,,才讓卓瑪日復一日地練習,經過6年的學習,,她才掌握了每一道工序,。
才讓卓瑪說,村里不少婦女也掌握了蒙古族搟氈制作技藝,。為幫助村里的婦女增加收入,,2018年,才讓卓瑪成立河南縣寶藏毛絨加工牧民專業(yè)合作社,,社員7人,。在才讓卓瑪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婦女加入合作社,。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5月,才讓卓瑪被評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搟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才讓卓瑪以蒙古族搟氈初步制作技藝為基礎知識,,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反復講述給學徒,讓學徒從細節(jié)入手,,直到他們熟練掌握搟氈的全部工藝為止,。目前,學徒達200余人,,5人為長期學徒,。今年41歲的才讓拉毛是才讓卓瑪的學徒,現(xiàn)已能夠熟練掌握蒙古族搟氈制作技藝中的彈毛,、整形,、卷氈三大工序。
蒙古族搟氈技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蒙古族搟氈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為符合大眾審美,,在設計和制作方面,才讓卓瑪迎合年輕人的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制作工藝,。為發(fā)展蒙古族搟氈技藝,,才讓卓瑪多次參加培訓及各類展覽會,依托合作社舉辦蒙古族搟氈制作技藝培訓活動,,依靠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將搟氈產品銷售到省內外各大市場,。
才讓卓瑪深知搟氈技藝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文化傳承的使命,絕不能失傳,,如今,,她通過短視頻和各種文創(chuàng)推介會來宣傳蒙古族搟氈技藝。平時,,她還到當地的學校,,手把手教孩子們接觸這項技藝,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傳承的種子,。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今年1月1日起施行,,這讓才讓卓瑪對更好地傳承搟氈技藝有了更足的信心。才讓卓瑪說,,《條例》涵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范圍,、保護與傳承、開發(fā)與利用以及法律責任等多個方面,。當地政府的重視,,為蒙古族搟氈制作技藝的傳承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如今,,才讓卓瑪雖已過花甲之年,,但她依然每天忙碌在合作社里,致力于讓這項手工技藝在年輕一代人的手中接續(xù),、傳承,,讓古老技藝在當下煥發(fā)生機,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