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高原的最東端,湟水河南岸的平坦谷地上坐落著一個小村落,一面依山、三面環(huán)水,,全村40余公頃的水澆地上菜田縱橫、拱棚錯落,,這里便是被外界稱作“蔬菜村”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xiāng)下川口村的下東川社,。
眼下正值一年春耕勞作的農忙時節(jié),也是下東川社菜農育苗定植,、播撒收獲的季節(jié),。3月17日,記者驅車來到下東川社,,一條硬化路伸向巷間深處,,銀白色的拱棚棚膜映襯著土黃色的莊廓院墻,棚內菜農定植菜苗的身影隨處可見,。
坐落于青甘交界,、湟水南岸谷地的馬場垣鄉(xiāng)以盛產水果、蔬菜而有著民和“果蔬之鄉(xiāng)”的美譽,,下東川社因全社常年種植蔬菜而被熟知的人們稱為青海東大門上的“蔬菜村”,。
溫潤的氣候資源、便利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大自然賦予當地村民發(fā)展蔬菜產業(yè)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數十年來,勤勞的下東川人不跟風,、不盲從,,家家戶戶都一門心思只做一件事——種蔬菜。
在一棟種植紅筍的拱棚內,,馮更才仔細打量著長勢喜人的紅筍苗,,眼里滿是對蔬菜豐收的新期待。
“我家有8畝地,,多年來全都種蔬菜,其中5畝露天蔬菜,、3畝拱棚蔬菜,,去年收入六七萬元,,盼著今年這些蔬菜再賣上個好價錢。”馮更才說,,今年頭茬種了2棚菜瓜,、1棚娃娃菜,“五一”過后就能上市,,上市結束拉秧后緊接著要種二茬蔬菜,。
今年60歲的馮更才記憶中下東川社種菜的歷史至少有四五十年之久。“起初大多數村民都做蔬菜育種,,持續(xù)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后來全部改種蔬菜,一直持續(xù)到現在,。”馮更才回憶說,,目前主要種植甘藍、西蘭花,、散花,、水果玉米、菜瓜,、紅筍,、辣椒、西紅柿等品種,,露天種兩茬,,拱棚能種三茬。
“種菜有盼頭,,但也得有一年四季忙碌到頭的勤快勁,。”馮更才說,他們下東川的菜農一年四季除了過年那幾天能閑一點,,其余時間幾乎天天在田間,、棚內忙碌。只要有苦心,,每一棵蔬菜都能變成錢,。馮更才告訴記者,他家共有9個拱棚,,年收入能達9萬元,。
為提高蔬菜的種植效益,下東川的菜農們從起初的露天種植,,逐漸向拱棚種植過渡,。2024年秋冬季,馬場垣鄉(xiāng)黨委政府積極爭取260萬元涉農項目資金,,在下東川社扶持下新建了63棟裝配式日光拱棚,,賦能“蔬菜村”蔬菜產業(yè)提質增效,。目前,下東川社已累計建起240多棟(120畝)拱棚,,正催生著“蔬菜村”釋放新生機,。
鄉(xiāng)村振興,關鍵是產業(yè)振興,。為進一步加大產業(yè)扶持力度,,馬場垣鄉(xiāng)黨委政府計劃新建渠道2200米、拱棚100棟,、育苗溫棚7棟,,加大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品牌化建設,。
下川口村黨支部委員張先杰說,目前下東川社種的全部是蔬菜,,計劃引導菜農延伸發(fā)展草莓,、西甜瓜等特色水果,豐富種植結構,,打造下東川特色果蔬種植基地,,進一步提升種植效益,拓展增收路徑,,讓下東川的菜農勤耕細作的汗水,,結出更多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