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恍若隔世一般,其實一切只在三十多年前,。
那年春天一個寒冷的雨夜,,我離開湘江岸邊的雁城衡陽,跟隨進入柴達木盆地勘探石油的父親來到了花土溝,。幾千公里遙遠漫長的旅行,,已經(jīng)讓我口干舌燥,眼中有淚,,自冷湖經(jīng)牛鼻子梁轉老茫崖至西部,,幾百公里砂土上的搓板公路,更是顛簸得大腦缺氧,,鼻孔流血,。第七天接近黃昏時分,,終于見到了天邊的尕斯庫勒湖,疲憊頓消,,眼前驀地一亮,。
遠遠望去,祁曼塔格雪峰巍峨高聳,,簇擁著的山脈重重疊疊,,依次漸變?yōu)樯詈帧⑿杉t,、赭紅和黃金色,,溝壑褶皺繁復,隨勢明暗變化,。山上不見一棵樹木,,在夕陽金紅色光芒的輝映下,給人一種雄渾厚重的感覺,。山腳平砥,,霧氣蒸騰,,海市蜃樓一般……天是那么高遠,,云是那么潔白,藍天白云之下,,黃沙漫漫,,千峰皓雪。其時太陽還懸掛在天際,,月亮卻已經(jīng)升起,,尕斯庫勒盆地的景致殊勝江南,誘惑著我這個湖湘子弟來到了曾經(jīng)的夢境之中,。
這兒的異域風光第一次為外界所知,,當在1954年冬天。彼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柴達木石油地質(zhì)大隊初進盆地尋找石油資源,,掌鏡者即為大名鼎鼎的費龍先生。如今,,這部片子已經(jīng)很難找到,,但其中的一張截圖卻廣為人知,甚至可以說是柴達木最靚的一張文化名片,。那是烏孜別克族木買努斯·伊沙阿吉老人為勘探隊員帶路的黑白照片,,卻有著非常傳神的國畫效果。畫面中,,阿吉老人與勘探隊員們穿著厚厚的皮大衣,,騎在高大雄健的駱駝背上,,堅定地走在西部之西的大漠深處。他手指著前方正說著什么,,旁邊戴軍帽穿軍大衣的兩人側身凝神傾聽,,后面的隊員正奮力催促駱駝追將上來。構圖分明,,對比平衡,,人物生動,富有情趣,,絕非擺拍者所能望其項背,,可謂無技巧的大技巧。
二
倘若沒有油砂山,,也就不會有后來聞名遐邇的石油新城花土溝,,尕斯庫勒湖也不會有今天這么大的知名度。
油砂山在尕斯庫勒湖北岸,,西去花土溝鎮(zhèn)不到十公里,,海拔2950米至3100米,地表溝壑縱橫,,寸草不生,。受數(shù)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構造運動斷裂作用,致使其下部的含油地層被強烈推覆,,造成油砂出露地表綿延數(shù)里,,現(xiàn)在仍屬地震活動頻發(fā)區(qū),說明其構造地質(zhì)演變依舊在悄然進行,。
這座閃著金光的寶山,,發(fā)現(xiàn)者是以孫健初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他們的名字應該永遠被人記?。褐茏诳?、關佐蜀、吳永春,、呂炳祥,、梁文郁、戴天富,、谷丕順,、李云階、朱新德,、張立權,,加上兩名測量工人、一名報務員,、一名向?qū)?、一名哈薩克語翻譯,,總計十五人,此外,,還有十來名駝工和四十五峰駱駝,。
民國三十六年(1947)初,國民政府經(jīng)濟部撥款1.9億元(折合1980年人民幣約4.19萬元),,抽調(diào)西北工業(yè)研究分所,、西北地質(zhì)調(diào)查分所、西北石油地質(zhì)勘探處人員,,組成甘青新邊區(qū)及柴達木盆地工礦資源科學考察隊,。5月31日自蘭州出發(fā),,6月10日左右到達敦煌,,沿黨河橫穿祁連山到達柴達木盆地,,前后用了半年多時間,,對盆地地質(zhì)、礦產(chǎn),、工業(yè)原料,、土壤,、牧草,、野生動植物資源及有關人文狀況等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綜合考察,。
“尕斯庫勒湖”第一次以現(xiàn)在之名出現(xiàn),是在朱新德《經(jīng)濟部青新邊區(qū)及柴達木盆地調(diào)查報告》一文中,。1947年12月13日,,科考隊“到達尕斯庫勒湖北岸,發(fā)現(xiàn)地表露出約150多米的油砂層”,,后又“在3200米的山巔找到了干瀝青,證明此地是一個油田”,。這在中外資料上均無記載,,對祁連山、阿爾金山及柴達木盆地無油的國內(nèi)外謬論,,是一個有力的反駁,。周宗浚隊長對該地區(qū)測了天文點定位并繪出實測草圖,命名為“油砂山”,。
三
1954年9月,,詩人李季、作家李若冰隨同國家燃料工業(yè)部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進入盆地西部考察石油資源,,在尕斯庫勒湖畔留下了文化名人的第一行腳印,也留下了自有人類以來這塊“生命禁區(qū)”的第一部詩集《心愛的柴達木》,,第一本散文報告文學集《柴達木手記》,。另一位新華社西北總分社記者姚宗儀,,則緊隨團內(nèi)蘇聯(lián)專家組,為他們拍攝現(xiàn)場活動照片,,多年后有《西行柴達木》一文行世,。我正是從中仔細推敲得知,他們到達盆地的時間是9月14日下午,。
其實在柴達木盆地早期勘探開發(fā)史上,,我們忽略了一位非常重要的文化名人,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石油,、地質(zhì)學界古體詩詞第一人”的朱夏先生,。這位出身江南舊家子弟的國際著名地質(zhì)學家,于1956年春天奉命由準噶爾盆地轉入柴達木盆地工作,,擔任地質(zhì)部柴達木石油普查大隊主任地質(zhì)師,,首先在冷湖淺鉆中發(fā)現(xiàn)油流,又在馬海與鹽湖構造發(fā)現(xiàn)了天然氣,。他是李若冰先生《柴達木手記》中寫得最多的科學家,,不但《冷湖的星塔》寫了他,《沿著阿爾金山駛行》寫了他,,《油砂山之夜》寫了他,,甚至還寫了一個單篇《朱夏和“六三二”》。
朱夏少時隨父母學習詩詞創(chuàng)作,,直至古稀之年從未輟筆,,一生留下詩詞千余首,其中描寫地質(zhì)生活的詩作占相當比重,,關于柴達木盆地有六十多首,,廣為石油、地質(zhì)界同仁和后學者傳抄,。1993年4月,,《朱夏詩詞選集》由地質(zhì)出版社出版。我手頭這本書,,是從孔夫子舊書網(wǎng)訂購的,,讓我愛不釋手地讀了許多天。我得莊嚴地說一句:朱夏詩詞,,非同凡響,。朋儕推獨步,耆宿避三舍,。
現(xiàn)存最早描繪尕斯庫勒湖的舊體詩詞便是朱夏1956年所作《柴達木雜記》七絕十首其七:紅巖百丈英雄嶺,,捻指油砂自在香。似挽流光酬寂寞,,格孜湖水擁斜陽,。
朱夏先生的預言沒有錯,。五十年后,一個億噸級規(guī)模的大油田,,吸引了東西方世界的目光,。
四
尕斯庫勒湖深藏柴達木盆地西部,曾經(jīng)鮮有人知,,其實也有著一部久遠的人文史,。漢代即有羌族在此居住,曾建立婼羌國,。西晉時為吐谷渾屬地,。隋煬帝大業(yè)五年(609),隸屬鄯善郡,。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后,,屬吐蕃國轄地。宋代為撒里畏兀兒屬地,。明朝正德七年(1512)后,,屬蒙古族諸部轄地。它的名字首見于《清史稿》,,是謂“噶斯池”,。雍正元年(1723),固始汗之孫和碩特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脅迫青海蒙古各部貴族于察罕托羅海會盟,,發(fā)動武裝割據(jù)叛亂。清廷命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率奮威將軍岳鐘琪(岳飛第二十一世孫)率軍鎮(zhèn)壓,,很快平定叛亂,只有羅卜藏丹津男扮女裝經(jīng)噶斯口獨自逃往新疆準噶爾,。嗣后為了加強控制,,清廷將德都蒙古統(tǒng)一編為五部二十九旗,這兒成了和碩特部西右中旗(俗稱臺吉乃爾旗)噶斯陶海(相當于旗下屬的鄉(xiāng)級機構)駐牧地,。
但是有誰能夠料到,這個偏居一隅的地方,,竟然會與中國文壇結下一段深厚淵源,?粉碎“四人幫”后,中國作協(xié)第一個采風團就來到了這兒,。
1978年的中國,,作家、詩人們最先感知到了春天的消息,。是年9月10日,,北京和平飯店,,中國作協(xié)派出東西兩路采風團,奔赴大慶,、遼河和柴達木,、玉門四大油田。
10月1日,,西路采風團在花土溝歡度國慶節(jié),。以尕斯庫勒湖畔一座高高矗立的井架為背景,著名詩人梁上泉朗誦即興創(chuàng)作的詩歌《碰杯》:青海柴達木,,新疆塔里木,,兩個大盆地,兩個大油湖,。舉起盆地當酒杯,,同把節(jié)日慶祝,為祖國獻禮,,為勝利歡呼,。
隨行的新華社青海分社攝影記者樊如鈞拍攝了這個歷史性瞬間,當天由總社向全世界播發(fā),,成為青海油田歷史上最經(jīng)典,、最珍貴的一張照片。畫面上出現(xiàn)了二十個人,,每個人的表情都非常生動,,就連側影或半個面龐都能感覺出當時的歡欣愉悅。
五
天邊的尕斯庫勒湖是我命運的前定,。曾經(jīng)有十一年時光,,使我有幸從遠處打量它,在近處揣摸它,,讓聲聲入耳的湖浪,,激活我的思想與寫作。以此為背景,,我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三部中篇小說,,還有數(shù)十篇散文,獨創(chuàng)了“西部之西”文學世界,,并將這個杜撰的地理名詞引進《英國牛津大辭典》和百度百科大辭典,,被許多作家、詩人所征引,,寫進詩詞,,寫進歌曲,寫進小說,寫進散文和報告文學,,并被越來越多的畫家以之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甚至有有心人開辟了一條“西部之西經(jīng)典冷門線路”,上了英,、日,、美、法等國雜志及許多網(wǎng)站的戶外頻道,。
從油砂山往切克里克方向,,一路沙漠戈壁,之后就是大片大片的芨芨草灘,,有許多水獺,、猞猁在那兒出沒,有許多斑頭雁,、翹鼻麻鴨在那兒飛翔,,那里,便是讓我魂牽夢縈的西部之西,,是那天邊的尕斯庫勒湖……(甘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