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西寧建成首批城市雕塑
漫步在西寧街頭,形態(tài)各異的城市園林雕塑已經(jīng)成為城市的一景,。31年前,,西寧首批城市園林雕塑建成,不少老西寧人至今還記得這些雕塑建成時,,市民扶老攜幼去觀看的場景。
近日,記者走訪了一些當年參與設計建設這些雕塑的工作人員,,在他們的回憶里,,西寧首批城市園林雕塑設計、建設的過程逐漸清晰起來,。
為新中國成立35周年獻禮
1984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35周年,經(jīng)西寧市委市政府批準,,西寧市園林局決定在五岔路口和人民公園建三座雕塑,,其中五岔路口1座,人民公園2座,。青海省工藝美術廠承接了其中兩座雕塑的設計,、建設工作,另一座由園林局工程隊施工設計建設,。這3座雕塑分別是放置在五岔路口的《三人舞》,,放置在人民公園的《母與子》《江河源》。
當時,,青海省工藝美術廠(以下簡稱工藝美術廠)接到這個任務后,,就馬上調(diào)集了廠里雕塑工作室的雕塑家和專業(yè)創(chuàng)作人員展開創(chuàng)作設計。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工作人員不得不加班加點。不久,,工藝美術廠就拿出了幾件雕塑小樣,,請相關部門審核。經(jīng)過審核,,兩件作品入選,,一件是王起躍的《三人舞》,一件是張維寧的《母與子》,。
凝固時代的記憶
在設計雕塑之初,,設計者們就為這些雕塑定下了總體基調(diào),一是要反映改革開放后,,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二是要有現(xiàn)代感,、有地域特色,,能讓觀看的人產(chǎn)生共鳴,三就是要與35周年國慶相關,。由于資金有限,,3座雕塑均使用了水泥作為代用材料,做出仿石料的效果,。
雕塑《三人舞》諧音暗合了新中國成立35周年這個主題,,另外用三個生機勃勃的少女手拿花環(huán)反映出人們蓬勃向上的朝氣,,以及團結一致共同建設祖國的美好理想。設計之初,,這座雕塑是放在噴泉中間的,,后來由于水泥的特性問題,有關部門又用金屬材質(zhì)重新制作了雕塑,,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母與子》使用了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題材,用母親與孩子的主題表現(xiàn)了一種溫馨的場景,,讓欣賞雕塑的人體會一種溫暖的情懷,,進而產(chǎn)生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這件作品也是1983年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展的入選作品,。
《江河源》是以地域特色為主線構建的雕塑,,假山和龍身是用水泥打好基礎后,再用工具一步步雕刻而成的,,兩個龍頭是做好之后吊裝上去的,。
《母與子》的設計者張維寧先生介紹,當時,,雕塑小樣做好之后,,工藝美術廠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用來放大雕塑,園林局就在人民公園內(nèi)找了一個地方給他們展開創(chuàng)作,。那個時候正值夏天,,在烈日下工作很辛苦,不過大家都沒有怨言,,都想在國慶前夕完成雕塑,,為國慶獻禮。(趙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