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地最早是西戎羌地,,漢代居湟中,。湟中:指今青海湟水中游地區(qū),包括湟源,、湟中,、西寧、平安和樂都等地。漢代為羌,、漢,、月氏胡等各族雜居地。“君過湟中去,,尋源未是賒”,。這是唐代詩人李嘉佑的詩句,句中提到的“湟中”這一地名,,已年高兩千余歲了,。它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很有名氣的?!逗鬂h•鄧訓(xùn)傳》中就有“(鄧)訓(xùn)乃發(fā)湟中六千人”的記載,。可見,,在漢代就有湟中地名,。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地域的變動,,湟中這一地名的概念已有很大的區(qū)別,。在古代,它一般指今青海湟水兩岸的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包括今湟源,、湟中、西寧,、大通,、互助、平安,、樂都,、民和等(市)縣。元初著名史學(xué)家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中便是這樣寫的:“湟水兩岸之地,,通謂之湟中”,。甚至有時連湟水與黃河交匯地帶的貴德、化隆,、循化和甘肅的臨夏地域包括在內(nèi),,即“河湟地區(qū)”。故胡三省又注:“夾黃河兩岸之地,,通謂之湟中”,。看來,,湟中真是一個廣闊的地域名稱,,它因湟水流經(jīng)該地域而得名,。
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西羌部落造反,武帝派將軍李息討伐,,羌族逼往青海湖一帶,。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從隴西分出金城郡,此郡東起甘肅榆中,,西至青海湟源,。金城郡:西漢始元六年(前81年)置,治所在允吾(音鉛牙),。故址有四說:今蘭州西固城,;在今青海民和縣下川口;在今甘肅永登縣,;在今甘肅永靖縣西北,。轄境相當(dāng)今甘肅省蘭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區(qū),。建安以后轄境西部縮小,,僅至今大通河下游以東。三國時魏移治榆中縣(今甘肅榆中縣西北黃河南岸),。十六國時前涼移治金城縣(今蘭州市西北黃河南岸),。隋開皇初廢。大業(yè)初復(fù)置,,仍治金城縣,。唐武德初,改置蘭州,。天寶元年(742年),,復(fù)為金城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置蘭州,。
漢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當(dāng)政,,改臨羌為監(jiān)羌,。地皇四年(23年),莽政崩潰,,監(jiān)羌復(fù)為臨羌,。
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西平郡(治今西寧市),,臨羌縣隸西平郡,。
魏晉時,臨羌縣治東移于今湟中縣多巴鎮(zhèn),,仍隸西平郡,。
前涼、后涼,、南涼,、西秦、北涼,、西涼各代,,臨羌(新)縣均隸西平郡。
北魏孝昌2年(526年),,改鄯善鎮(zhèn)為鄯州,,治西都(今西寧市),今縣境為西都縣轄地,。旋以吐谷渾強(qiáng)盛,,其勢力東及臨羌。北魏東徙鄯州,,西平郡,、西都縣于今樂都縣境,臨羌縣荒棄,。
隋開皇十八年(593年),,改西都縣為湟水縣,今縣境為湟水縣轄區(qū),。
唐代丹地屬隴右道,。唐貞觀元年(627年)置,為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之一,,治所在鄯州(今青海樂都)。轄境相當(dāng)于今甘肅隴山,、六盤山西,,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等地區(qū)。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隴右道采訪處置使,,治所在鄯州。乾元元年(758年)廢,。但其作為地理區(qū)劃直至五代仍被沿用,。
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今縣境為吐蕃占領(lǐng),。
北宋初,,今縣境為響廝噦轄地,崇寧三年(1104年),,改鄯州為西寧州(治今西寧市),。
今縣境為西寧州轄地,。直至元末。
明洪武六年( 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wèi),,今縣境為西寧衛(wèi)轄地,稱俱爾灣,。
明正德五年( 1510年),,東蒙古亦不刺、阿爾禿斯率部徙牧青海湖一帶,。牧地東及今縣境,。
崇禎十年(1637年),衛(wèi)拉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lǐng)固始汗率部徙牧青海,,今縣境為其子領(lǐng)地,,稱德木爾卡。
清順治八年(1651年),,修建東科爾寺,,此地稱東科爾。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寧衛(wèi)為西寧府,,置西寧縣。今縣境為西寧縣轄地,,隸西寧府,。
道光九年(1829年),分西寧縣地置丹噶爾廳,,隸西寧府,。
民國2年(1913年),改西寧府為西寧道,。改丹噶爾廳為湟源縣,,隸西寧道。
民國18年(1929年),,青海建省,,湟源縣隸屬青海省。
1949年9月8日,,湟源解放,。湟源縣隸屬青海省人民政府。
1978年10月,,海東行署成立,,湟源縣隸青海省海東行署。
1999年又屬西寧市,。
從歷史沿革來看,,丹地在成立撫邊同知廳以前,,隸屬西寧,地界十分遼闊,?!段鲗幐轮尽酚涊d:清乾隆時丹地屬居西寧府,,丹地西以河拉庫托營(今哈城),,日月山青海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貴德所管的都受番子界三百七十里,,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系荒山,后接涼州府(今武威)界,,東南至三川黃河沿界四百七十里,,西南至上廓密(今共和縣)番族界二百三十里。其隘則水抱西北,,其險(xiǎn)則山阻東南,,北依山以作鎮(zhèn),南跨河而為疆,。地接青海,,西域之沖,治介三軍萬馬之會,,金城屏障,,玉塞咽喉。
《西寧府續(xù)志•地理志》中就丹地河流部分詳細(xì)敘述說:“倒淌河在城(丹噶爾)西南九十余里察漢城腦,。日月山簏水自東倒流,,入于西海(青海湖);普哈河(今剛察全吉鄉(xiāng))在城西二百余里,,自西北來,,流入青海。”明末清初時就把倒淌河,、普哈河視為西寧府丹地的內(nèi)流河,,由丹地所轄。丹地轄區(qū)延伸到今共和縣倒淌河鎮(zhèn)地區(qū)和今青海湖西岸鳥島地區(qū),。又據(jù)鎮(zhèn)海協(xié)營副將,,后任西寧鎮(zhèn)總兵的鄭連拔在《重修丹噶爾城記》中提到“丹噶爾城為三藏通衢,西濱青海,,北連蒙古,,西陲維重地也”。足見丹地轄區(qū)的廣袤,。其有“水抱東南,,山環(huán)西北,,地接青海,路通三藏”之說,。
自丹地設(shè)廳以來,,其轄地也不斷變化,據(jù)《湟源縣志》記載:“清道光九年(1829年),,從西寧縣析置丹噶爾廳,,其地域以廳城為基點(diǎn),東至鎮(zhèn)海堡圈門(今東峽鄉(xiāng)山城)西寧縣界三十五里,,西至巴燕托亥莊(今巴燕鄉(xiāng)巴燕村)青海界二十五里,,南至日月山青海界八十里,北至申中前溝青海界二十里,,東南至曲卜炭溝西寧縣界二十里,,西南至塔爾灣青海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上胡丹度青海界二十里,,東北至西納川,、拉沙爾、喇課營汛西寧縣三十里”,。
民國2年(1913年),,丹噶爾廳改建湟源縣時,將今海晏縣農(nóng)業(yè)地區(qū)劃歸湟源縣,。
《丹噶爾廳志》記載:丹城邊界線,,西自巴燕峽起,南循雪山,,即拉拉達(dá)坂,。西南繞隔板山之背東引,正南接日月山,,繞哈城南山,,直至東南東峽分水嶺,漸收向里,。自東南而西北,,出翠山之東,至白水河,、曹家溝之腦,。再北循速磨石而至大河南,復(fù)向外伸至黃草灣嘴為正東,。向北行至拉沙爾峽,,復(fù)向西行至大埡壑。北竄大石山至申中腦、胡丹度腦,、福海寺,、三角城迤北,南引而連線于巴燕峽,。
據(jù)記載:民國16年(1927年),,經(jīng)甘肅省政府指令,將今海南州共和縣上郭密,、海灘甌脫地區(qū)劃歸湟源縣,。
民國18午(1929年),設(shè)立共和縣時,,經(jīng)青海省政府批準(zhǔn),,將恰卜恰上郭密、海灘甌脫地區(qū)劃歸共和縣,。
民國29年(1940年),海晏設(shè)治局,??眲澘h界,經(jīng)省政府批示:“以紅河溝及倉開以東歸湟源管轄,,該地以西歸海晏設(shè)局管轄,。
民國34年(1945年),國民政府批示:元山爾水(烏圖水)與搖洛石崖為湟源縣與海晏縣之分界,。
1949年9月解放時,,經(jīng)青海省軍政委員會批示,海晏縣地區(qū)劃歸湟源縣管轄,,湟源縣人民政府下設(shè)“海晏行政委員會”,。1951年5月30日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重設(shè)海晏縣,,海晏地區(qū)從湟源縣劃出,。
如今丹地縣域?yàn)椋簴|至東峽山城界湟中縣;西至拉拉達(dá)坂山分水嶺界共和縣,;南至野牛山分水嶺界貴德與共和縣,;北至烏圖長山分水嶺界海晏縣;東北至拉爾貫界湟中縣,;西北至托洛圖村界海晏縣,;西南至日月山口界共和縣東南至青陽山分水嶺界貴德與湟中縣仍有“萬山環(huán)抱,三峽重圍,,湟水中流青海潴石,,四川外控,一徑通內(nèi),萬峰排闥”之勢,。(李國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