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某大神夜店搭讪|91制片厂三片中文|女明星换脸免费入口|黑料正能量2021网址入口|麻豆传媒映画 ed2k|freehdxxxx天美传媒|蜜桃影像传媒之强迫|兔子先生影视观看免费完整版高清|理智派生活|成人日韩精品在线,护士play,麻豆传媒官网怎么看视频,91制片厂制片果冻传媒

遺落在河曲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歌

來源: 青海日報       作者:    發(fā)布時間: 2013-05-25 09:49    編輯: 王易         

  河曲草原在哪里?

  其實這是一個無需回答的問題,作為中國三大名馬之一河曲馬的產(chǎn)地,,她的名字,,與她孕育的名馬一樣響亮。在任何有關河曲馬的資料中,,都會提及:青、甘、川三省交界處,。顯然,這是一個聞名遐邇的金三角地帶,。

  有關這片草原的豐美,,有著諸多的傳說。

  去年盛夏季節(jié),,我去河曲草原采訪,,巧遇一部叫《河曲馬》的電影在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開機,一打聽,才知道電影的編劇正是我的好友,、蒙古族作家次仁頓珠,。這部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匹在河曲草原的各種賽馬會上屢奪魁首的河曲馬,在當今以效率為前提的經(jīng)濟利益追求中慘遭毒手,,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們打了興奮劑,,以期能得到更多的冠軍,贏得更多的金錢,。

  歷史上戰(zhàn)功赫赫的河曲馬,,在如今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也有了如此的遭際,。不禁讓人感嘆,。

  次仁頓珠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提及他的故鄉(xiāng)河曲草原,電影《河曲馬》就是改編自他的同名中篇小說,。在這篇小說里,,他同樣描述了這片草原:在不熟悉草原的人眼中,這里和其他地方的草原沒有兩樣,,都是綠油油的,、一望無際的。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生在草原,,長在草原,,又去過其他草原的人的話,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河曲草原無論是牧草和野花的種類,,還是密度和高度,,都與其他草原有著天壤之別。

  那么,,這片平均海拔超過了3500米的高寒地帶,,草原何以如此豐美?我在書本里并沒有找到一個有科學依據(jù)的答案,,但顯然,,這與楊杰扎西提及的水土保持有極大的關系。次仁頓珠是這樣描述他的故鄉(xiāng)與水的關系的:一股無比清澈的小溪,,自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她就晝夜不停地一路向東,同時又吸納百川,,茁壯成長,,奔向大海。當她即將離開故土的時候卻越來越猶豫了,,越來越惆悵了,。于是她突然掉頭又朝故鄉(xiāng)奔來……

  次仁頓珠形象地描述了河曲草原的地理圖畫:誕生于雪峰冰川的黃河一路蜿蜒在青海大地,,從蹣跚學步出落成美麗的少女,當她走出青海,,行將遠去之時,,卻如眷戀著故土母親的遠嫁姑娘一樣,又轉身回到了故鄉(xiāng),,就在她且行且停戀戀不舍的步履之下,,河曲草原誕生了。

  河曲草原,,顧名思義,,就是坐落在黃河遠去又回首所形成的S形大轉彎中的那一片遼闊的草原。也就是說,,因為有了黃河的依依眷戀,,在它走出青海大地又回首故土,給這片草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洮河和澤曲又網(wǎng)織在黃河之間,,水的參與,使得這片草原相對于那些長期干旱而顯得植被稀疏的其他草原,,有了更加密集,、厚實的植被。

  廣袤的河曲草原,,主要由山地草甸類和高寒草甸類、沼澤類,、灌叢類,、疏林類草場形成。這些草場上生長著垂穗披堿草,、線葉嵩草,、四川蒿草、藏蒿草,、早熟禾,、紫羊茅、園穗蓼,、珠芽蓼等數(shù)十種優(yōu)質牧草和數(shù)不清的野花,。

  草原的豐美,自然而然成為牲畜的天堂,,在這里,,馬有河曲馬,牛有藏牦牛,,羊有歐拉羊,。

  飛揚在馬鬃上的草原

  河曲馬,,與內(nèi)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河曲馬史稱“南番馬”,。據(jù)史料記載,這種馬已有1300多年的繁衍歷史,,它以青,、甘、川三省交界處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甘肅瑪曲,、四川若爾蓋為主要產(chǎn)地。因其分布區(qū)處在黃河河曲地帶,,1954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正式定名為“河曲馬”,。

  在今天,提及河曲草原,,一般則指地處河曲草原中心地帶的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河南,誰都知道這是中國中原大地上一個聲名顯赫的省份,,但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耳熟能詳?shù)牡孛瑫c草原,、蒙古族,、藏傳佛教……這樣的一些詞匯有關,但事實的確如此,,一個叫河南的蒙古族自治縣,,靜靜地仰臥在青藏高原腹地,這里的牧民是蒙古族,,他們與這里的藏族同胞和諧相處,,說著藏語,身著藏袍,,信仰藏傳佛教,,從外部特征上已經(jīng)難以把他們從藏族人群中分辨出來。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隅,,九曲黃河第一彎,青甘川三省結合部,,接甘隴,、壤川康,是青海省的南大門,。1954年成立河南蒙族自治區(qū)(縣級),;1955年改稱河南蒙族自治縣,;1964年更名為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全縣國土總面積6997.46平方公里,,總人口4.4萬人,,蒙古族占93%,俗稱“河南蒙旗”,。

  這是一個被遺忘在青藏高原上的蒙古族部落,,在河曲草原的中心地帶,這個蒙古族部落坐擁著一片豐美無比的草原,,悠然自得,,與世無爭,一如現(xiàn)實版的世外桃源,。在有關資料中,,是這樣介紹這片草原的:這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牧業(yè)生產(chǎn)基地,也是青海省生態(tài)保護最好的草原之一,,堪稱“亞洲第一,、青海最美”。

  河曲草原的蒙古族,,最早來源是蒙古帝國時期的駐軍,。明朝萬歷年間又有一批蒙古鐵蹄踏上此地。最大的一批,,也就是現(xiàn)在當?shù)孛晒抛宓闹苯幼嫦?,是明末清初進入青海、西藏地區(qū)的衛(wèi)拉特蒙古,,他們進入河曲草原后,,兼并了上述兩批蒙古族。河南蒙古族主要有四旗:和碩特三旗,,土爾扈特一旗,和碩特前首旗(簡稱親王旗),;和碩特南左翼中旗(簡稱拉加旗),;和碩特南右翼中旗(簡稱達參旗);土爾扈特南前旗(簡稱卡松旗),。

  他們的祖先,,就是曾經(jīng)打馬馳騁在河曲草原的蒙古族先民,有關他們統(tǒng)領的區(qū)域,,在各種文字記載中甚至遠遠超過了這一范圍,,延伸到了目前行政區(qū)域上的青海的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以及甘肅,、四川的大部分地區(qū)。

  有關河曲馬的培養(yǎng),,在河曲草原的民間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忽必烈指揮大軍在水草豐美的河曲草原大量牧養(yǎng)軍馬,采用了良種繁育的技術,。河曲馬,,就是以當?shù)刂墓爬像R種青海驄與蒙古馬雜交的后代,是兩個優(yōu)秀的馬種完美結合的產(chǎn)物,。

  次仁頓珠在他的小說中是這樣描述河曲馬的:身材雖然沒有歐洲馬那樣高大,,但在青藏高原你絕對找不到比它更高大的馬兒;雙耳差不多有兔子耳朵那么長,,而且像矛尖一般堅硬,;雙目像鷹一樣銳利,鼻尖有點彎曲,,像是人類中的鷹鉤鼻,;全身的毛發(fā)像蘇州極品絲綢那樣光滑。

  河曲馬在歷史上戰(zhàn)功赫赫,。在如今的河曲草原,,騎著河曲馬飛馳在草原上,依然是這里的蒙古族牧民的光榮與夢想,。每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上,,賽馬依然是大會的主場戲。這里的蒙古族牧民就像是銘記著曾經(jīng)征戰(zhàn)沙場,,奮力拼殺的英雄的名字一樣,,如數(shù)家珍般地能說出那些賽馬冠軍和他們的坐騎的名字。除了那達慕大會,,這里的每個鄉(xiāng)鎮(zhèn)幾乎都會舉辦規(guī)模大小不同的賽馬會,,因此這里還有“民間賽馬之鄉(xiāng)”的美譽。

  掩藏在牛背上的草原

  牦牛,,古作犛牛,,草食性反芻家畜。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要產(chǎn)于中國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qū),。適應高寒生態(tài)條件,耐寒,、耐勞,,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野牦牛是瀕危野生動物。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牛種,。有關牦牛的分布,有人非常準確地給出了這樣的結論:伴隨藏族的分布,,也跨省區(qū)分布,。的確,牦牛,,似是上天對高原民族的賜予,,只要是藏族居住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的身影。這里的人們吃牦牛肉,、喝牦牛奶,、燒牦牛糞。用它的牛毛做衣服織帳篷,,用牛皮做容器或繩索,。同時還用以馱運貨物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經(jīng)??吹竭@樣的景象:在蒙古包周圍,圍攏著一群群的牦牛,,炊煙裊裊,,犬吠不斷,一個蒙古族姑娘正在為一頭母牦牛擠奶——或許這是在語言和生活習俗上完全藏化了的蒙古民族,,在這片高原上呈現(xiàn)出的一個極具象征性的景致,。一個民族,不論有了什么樣的遭際,,在內(nèi)心深處,,依然會堅守一方精神的高地,蒙古包就像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或是心靈的投影,。在這種文化的變遷中,,依然被這里的蒙古族牧民接續(xù)下來。與它一起留下來的,,還有搭建蒙古包所用的各種材料的蒙古語名字。

  看著這樣的景致,,我不禁想起在這片草原上采風時的一次經(jīng)歷,。幾年前,應河南縣委宣傳部的邀請,,我曾與青海部分作家和攝影師到河南縣采訪,,縣委縣政府極其重視這次采訪,,他們希望借助文學作品和攝影作品達到宣傳河南河曲草原的目的,對我們的采訪做了具體精細的安排,。我已經(jīng)記不起例行公事似的采訪中的所感所悟,,但卻記得一個細節(jié),甚至可以說,,這個細節(jié)深深打動了我,,使我對此至今記憶猶新——當每天的采訪工作結束,晚餐時間總是安排得隆重熱鬧,,每晚都會有當?shù)氐母枋智皝頌榇蠹耀I歌,。每晚幾乎都是不同的歌手,但我們每晚都能聽到同一首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哦,,父親的草原

  哦,母親的河

  雖然已經(jīng)不能用母語來訴說

  請接納我的悲傷我的歡樂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哦,,父親的草原

  哦,,母親的河……

  我深信,正是這首歌,,觸到了這些蒙古族牧民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那些紛繁的歷史,那些一代代相傳的故事,,此刻一定在他們心中開始演繹,,那些沉浮在悲歡離合之中的先祖?zhèn)兊纳碛埃丝桃欢ㄔ谒麄兊哪X海里閃現(xiàn)著,。雖然已經(jīng)忘記了母語,,外在的穿著也已經(jīng)趨同于藏族,但作為蒙古族,,對自己族屬的客觀認同和主觀心理歸屬感仍然清晰可見,。

  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他們的先祖在進駐這片草原,、成為這片草原的實際主人之后所做出的抉擇與取舍,。

  明末清初,青海藏族部落“遂役于厄魯特(衛(wèi)拉特),,納租錯牧,,惟知有蒙古”,而當時的蒙古族,,在人口數(shù)量上遠遠少于作為當?shù)赝林牟刈?。為了適應這種環(huán)境,他們的先祖主動融入到藏族生活和傳統(tǒng)文化中,幾乎是全盤接受了藏族的語言文字,、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與藏傳佛教有關的風俗習慣更是被他們普遍接納。

  在一系列主動融入藏族文化的事例中,,修建拉卜楞寺,,迎請高僧大德,則成為這其中最為強勢,,最具作用的歷史案例,。據(jù)歷史記載,1709年,,藏歷第十二繞迥土牛年,,這一年是宗喀巴創(chuàng)建黃教本寺甘丹寺300周年。在這個吉祥的年份,,河南親王察罕丹津出資,、出地,開始在夏河地區(qū)修建拉卜楞寺,,他特別敦請原籍夏河的嘉木樣大師從拉薩返回故鄉(xiāng),,并為嘉木樣大師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敬獻金曼陀羅一幢,、馬500匹,、牛500頭、羊4000只,、黃金100兩,、白銀4000兩、綢緞500匹,,另有珍寶用具多件,。作為獻禮和供養(yǎng)。為了一邊建寺一邊開展宗教活動,,察罕丹津等蒙古貴族不僅奉獻建寺土地,,而且敬獻能夠容納800人的帳房一頂,暫代經(jīng)堂,;并選派300名蒙古族青年為僧,,成為拉卜楞寺首批僧人。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察罕丹津又將500戶蒙藏牧民轉交給拉卜楞寺作屬民,。由于受察罕丹津的影響,其他青海蒙古封建主也紛紛效法,,如堪保諾門汗和額爾德尼臺吉將各自所屬的宣旁拉嘉(今青海同仁)和撒爾地方(今甘肅迭部)的土地都捐獻給了拉卜楞寺,。嘉木樣大師持戒嚴謹,,品行高尚,為此,,察罕丹津上表康熙皇帝請求誥封。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嘉木樣大師被封為“護法禪師班智達額爾德尼諾門汗”,,賜金敕金印。1721年(康熙六十年)一世嘉木樣圓寂,,察罕丹津出資為大師修建頂部為金質,、下部為銀質的舍利塔,并舉行盛大的佛葬儀式,,以示尊崇,。察罕丹津與一世嘉木樣在世時形成的良好關系為后來的歷代河南親王和嘉木樣活佛所繼承。由于察罕丹津以及其他蒙古族上層在拉卜楞寺建立發(fā)展過程中的功績,,河南蒙古親王一直被拉卜楞寺稱為該寺的“根本施主”,。

  由于蒙古族上層的推崇,拉卜楞寺成為當?shù)孛刹孛褡骞餐淖诮袒顒又行?,以宗教的精神維系著當?shù)貎勺迦嗣竦男撵`,。“那種同進一座廟,同燒一爐香,,以至同誦一本經(jīng)的行動,,可以使相互之間不斷地增加共同語言和親切感情。”(樊保良《蒙藏關系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拉卜楞寺在藏傳佛教信眾中日漸顯赫隆盛,。

  在河南縣,,有這樣一個奇異的現(xiàn)象,足以說明當時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的良苦用心:越是曾經(jīng)作為蒙古親王駐地的中心地帶,,蒙古語就保留得越少,,甚至已經(jīng)銷聲匿跡。而在蒙藏雜居的周邊地帶,,卻依然保留了一些蒙古語詞匯,。從這種似乎不合常理的現(xiàn)象中,足可以看出當時的蒙古族上層對藏民族語言文字的強勢推廣,。

  河南縣蒙古族先民進駐這片草原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在長期與周邊的藏族的共同生活中,從文化屬性和習俗上完全趨于藏化,,但在他們的血脈中,,從遠古先民那里沿襲下來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依然在澎湃。上世紀80年代,,河南縣就開始致力于蒙古語文教育,,縣上還成立了蒙古語文學會,,這些措施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蒙古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近年來,,這里的蒙古族開始興穿蒙古族服飾。從這片草原上成長起來的蒙古族歌手斗格才讓為他的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的歌曲《美麗的河南我的家鄉(xiāng)》在河曲草原廣為流傳,,并且傳播到了內(nèi)蒙古地區(qū),,這首歌,就有著鮮明的蒙古族長調(diào)的風格,。

  鑲嵌在羊角上的草原

  歐拉羊,,早期經(jīng)過野生盤羊和藏系羊不斷雜交、繁育后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優(yōu)質羊種,。體格高大粗壯,,頭狹長,多肉髯,。四肢及頸,、胸部多為黃褐色,純白個體極少,。歐拉羊突出的特點是體大膘肥肉多,,成年公羊毛重約75公斤,母羊毛重約58公斤,。成年羯羊屠宰率約50%,,胴體重約35公斤,內(nèi)臟脂肪約3.5公斤,。

  有關歐拉羊這一名稱的來歷,,在當?shù)孛耖g有這樣一種說法:在以牛羊數(shù)量為發(fā)展目標的畜牧業(yè)年代,當某個牧民家的羊群達到了一千只,,這家牧民就會在頭羊的羊角上鑲上一只銀圈,,以示他家的富有。歐拉,,藏語,,羊角鑲有銀圈之意。

  去年盛夏季節(jié),,河南草原草長鶯飛,,繁花似錦。我陪同著名蒙古族作家郭雪波老師前往河南縣采風,,與蒙古族作家次仁頓珠在這里相遇,,于是,我們結伴到賽爾龍草原去采訪,,在路上,,我向郭老師說起有關歐拉羊名稱的來歷,,他聽了,立時煞有興趣地和我攀談起來,。

  不過,,甘肅省瑪曲縣歐拉鄉(xiāng),是歐拉羊的發(fā)源地,。所以,,也許是因為地名才有這個名字。我說,。

  或許,那里曾經(jīng)是一個擁有“千只羊”的牧戶層出不窮的地方吧,。郭雪波老師回答道,。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是純牧業(yè)縣,有6471.81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場,,5998.29平方公里的可利用草場,,占草場總面積的92.68% 。有各類牲畜73萬頭(只),,其中,,歐拉羊占全縣牲畜頭數(shù)的74%,歐拉羊在河南縣飼養(yǎng)歷史悠久,,群眾認可度高,。為了保護這個優(yōu)良品種,幾年前,,河南縣就專門成立了阿托蘇呼歐拉羊繁育場牧民專業(yè)合作社,,并與牧戶簽訂了《有機養(yǎng)殖合同》,被青海省農(nóng)牧廳列為全省第一個有機畜牧業(yè)產(chǎn)業(yè)化示范基地,。

  目前,,河南縣有機畜牧業(yè)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該縣蘇呼歐拉羊,、河曲馬通過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的認證,,在基地、生產(chǎn),、貿(mào)易三個環(huán)節(jié)獲得相關方面有機食品認證,,成為全國面積最大、參與有機養(yǎng)殖牧戶最多,、存欄牲畜最多的有機畜牧業(yè)生產(chǎn)基地,。2012年3月,國家環(huán)保部批準河南縣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chǎn)基地”,。

  我和郭雪波老師在用藏文寫作的蒙古族作家次仁頓珠的陪同下到了一家牧民家里,。主人家叫郭多,,人高馬大,他向我們展示了從草原上采摘的一些中草藥,。這些中草藥是用來治療牛羊疾病的,,這種簡單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都是游牧民族在千百年的游牧生活中提煉總結出來的,。他還拿出一些用木材和鐵器加工而成的民間醫(yī)療器械給我們看,。郭雪波老師立刻用蒙古語說出這些器械的名字,并深有感慨地說,,這些器械,,大都是蒙古族牧民的發(fā)明。歷經(jīng)八九百年,,他們依然保留著,。從這些簡單的器械上,也能看到這個與藏族雜居的蒙古族后裔的民族靈魂,。

  而今,,遺落在河曲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歌正在回響,河曲草原上的新鮮事兒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動人…… (龍仁青     蔡征)